找到相关内容1124篇,用时123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无畏布施:“人间佛教”的虚云模式

    无边,所不同的只是济公和尚以装疯卖傻的方式行“无畏布施”,而虚云和尚则以社会活动家的方式行“无畏布施”,但不管是济公和尚还是虚云和尚,他们在人间大行“无畏布施”实是以破掉“讥嫌戒”前提的,“...上面已“无畏布施”作了很多辩护并力图将“无畏布施”纳入现行的“人间佛教”体系以使后者能更加完善,并且我还煞费苦心地请出大名鼎鼎的虚云和尚我的观点作加持,但是,我估计有的人可能还会认为僧人涉足人间...

    陈坚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09475994120.html
  • 问:人涅槃之后的境界怎么样?

    归无念,有住归无住;众生,去众生去。 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虑。” 意思就是说:佛的法身遍满虚空,理体常住于清净真如海里,是无为而,无住而住的,不可以...超越时空的障碍,而证悟了生命永恒无限的境界。什么要追寻涅槃呢? 因为人的生命在时间上只不过短短几十年岁,白云苍狗,无非梦境,在空间上也不过是七尺肉身之躯,“大厦千间,夜眠不过八尺;良田万...

    星云法师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12/08235395021.html
  • 苯教历史三段论之由来及剖析

    杵,劳奔帕巴改为祖辛嘉瓦,劳奔白玛改为达拉麦巴尔等等,随意改编。国王命令斩杀所有改编如来经典苯经的人,多数被斩,苯教徒惊恐,将未译完的经典藏匿起来,后世苯教伏藏文献由此而。末次改编,后世佛教后...的休养生息的机会,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强势的政治势力阻止任何一方的发展,它们都很幸运地拥有了一个多世纪相对自由和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时隔一个多世纪以后,苯教首先以伏藏内容,在卫和藏两个地区开始复兴,而...

    才让太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08020695211.html
  • 诸法性空论

    因此,在《般若经>>中,色与空是二而一的东西,“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什么会有色与空不同的名称呢?经中用“二谛义”解释:万法性空是真谛,认为色有是俗谛,通过色有俗谛,方能显性空之真谛。因此,认识到“...?由此而言,无在元化之先,空众形之始,故称本无。非谓虚豁之中能生万有也。夫人之所滞,滞在末(末)有,苟宅心本无,则斯累豁矣。夫崇本可以息末者,盖此之谓也。”这里,道安借用了传统的元气论说明“无”并...

    洪修平 陈红兵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07052795582.html
  • 法界缘起论

    思想主张都是与婆罗门教针锋相对的。婆罗门教认为,万能的造物主“大梵天”宇宙万物乃至人的创造者和主宰者,万物的差异及人生的高低贵贱之不同,都是神意的安排,因而“四种姓”的差别是神圣不可改变的。...神学基础,认为并不存在永恒绝对的神,种姓的区分也不体现神的意志,应该以人的德行而不应以人的出身划分种姓。佛教由此而打出了种姓平等的旗号,特别是强调各个种姓在信奉佛教追求宗教解脱中的平等,自身的兴盛...

    洪修平 陈红兵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07055195628.html
  • 中国佛学的特点与精神

    概述我们对中国佛教思想主要特点的看法。   第一,中国佛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融会般若性空论特色的心性学说,并在中国佛教思想中占据了主流地位。   这种心性学说远承印度佛教而形成于中国传统...追求。   “众生平等”说是佛陀反对婆罗门教的神创说而提出的。婆罗门教用神创说古印度的种姓制度作论证,认为人生就有高低贵贱之不同,因此在宗教解脱上也有根本的差异。佛陀则认为应该以人的德行而不...

    洪修平 陈红兵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07025996040.html
  • 中国佛学的人文精神

    中具有代表性的儒、道两家思想作些说明。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儒家思想中,“天地之性人为贵”,天地人“三才”具有同等的地位,这是儒家一向坚持的基本看法。儒家对现实的人和人生价值的...中规定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并从“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仁”等方面进一步强调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完善人、实现人的必要性。儒家的“性善论”和“仁由己”等观念,则不仅从人的本质上强调了人与动物...

    洪修平 陈红兵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07030096044.html
  • 共书佛教“黄金纽带”的新篇章——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随笔录

     京都清水寺贯主大西良庆已年过百岁,多年促进日中友好付出巨大心血,长期以"日中友好是佛教徒的历史使命"座右铭。在代表团乘车到达京都时,大西长老和各宗派管长、宗务总长等40多人前来迎接,场面极为...饱含深厚情意的笔触生动地描述了他在1974年中国尚未摆脱"文革"困境时会见周总理和邓小平副总理的情景,直至今日读令人深感动。   日本佛教信徒除了通过各个宗派组织的团体访问中国之外,还通过两国的...

    杨曾文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07032496121.html
  • 中国佛学精神的中土文化之根

    人身乃地水火风“四大”组成,但在安世高所译的《安般守意经》中却有“身但气所作,气灭空”的说法,不但用“气”替代了风,而且用气概括“四大”,代指人身。这虽然与佛义相左,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佛经译注家所继承。安世高还以“无为”解释佛教的安般守意,表示“涅盘”之义。安般守意,原意通过数出入息而守住心意,以消除烦恼,领悟佛教真谛,最终达到涅盘解脱境界。但《安般守意经》中却说:“安谓清,般净,...

    洪修平 陈红兵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10/01/08335396352.html
  • 中国佛学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思想发挥佛理,提倡“孝事其亲”,认为“天牧民,当以仁道”,等等。这样的译经,佛教进入中国思想文化界进一步开拓了道路。   支谦作为三国时期译经最多的人,他的译经更偏重于用老庄道家的思想融会...以为证”的经文。这都表明,支谦对般若“不坏假名而说实相”的基本精神是掌握的,并且是自觉地运用中土人士所熟悉的传统思想乃至语言表达佛教义理的,这在客观上中土人士理解并接受佛教理论消除了文化上的隔膜。...

    洪修平 陈红兵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10/01/17485796901.html